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期末作業

若今日巧遇復活的盧梭,你將如何回答以下哲人的提問:
一、台灣是否為一個平等的社會?
  盧梭先生,我閱讀過您的<<論人類不平等的基礎>>,所以要回答您「台灣是否為一個平等的社會」我想用您曾說因不平等加深出現的「主奴」與「政治組織」關係來談:
(一)主奴關係
a.法律鞏固私有制的發展:從<<勞動基本法>>
  雇主與勞動者雙方的關係藉由<<勞動基本法>>來界定,此法制定工時、基本工資、福利、退休等項目。簡單來說,雇主與勞動者的關係就藉由此法來鞏固,此法看似是在保障勞動者的權利,其實並非如此。此法的制定就等同合理化勞方與資方之間不對等的關係。政治出現原是為了阻卻主奴關係的惡化,但是國家卻利用集體力量來鞏固主奴關係的合理性。另外,依照<<勞動基本法>>第六節對退休的制定,勞動者雖然可以自由的更換職業,但如想提早離開勞動體制,就必須付出一定代價,不能領取退休金或只能領取部分。換言之,<<勞動基本法>>同時也是在強迫著勞動者工作。勞動者所擁有的自由是只有在法律規定下才算擁有,其他的自由只是看起來自由,非真正的自由。
b.「富人計謀」: 從台灣稅制
台灣制定稅法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我國財富不均的現象,但實質上真的保障的是誰?針對「證交稅」、「遺產稅」、「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共三種稅制來談:
1.證交稅:針對買賣公司發行的股票只要從中賺取現金股票、股票紅利,就會從中抽取0.3%的稅。
2.遺產稅:往生者有遺產,則繼承者要向稅務機關申請,依照死者遺產分級距來計算稅率,目前分為10%15%20%。
3.特種貨物及勞務:針對短期土地交易、300萬以上交通工具(汽車、飛機)、50萬以上家具,課徵持有人(私人)10%的稅。
  以上所述的三種稅率為政府對富人所設置的稅,但是綜觀以上所課徵的稅率相較於從5%50%的綜合所得稅相比,以上的稅率其實並不高。舉例而言,透過股票買賣所賺的錢,無需透過任何勞動就得以獲得的股票分紅、現金股票,卻只需課徵0.3%的稅率。與其說政府的稅務政策是要重新調整我國財產分配不均,相反地,更像是用來鞏固富人財富、幫助富人的稅制。
(二)「政府組織與官職的出現」
a.公務人員體制
   台灣公務人員是由考試來選拔,考試的制度由考試院來制定。對於學歷而言,要求僅需要大學以上。但報考者中有40%都是來自碩班以上學歷的學生,意味報考者的背景大多是經濟背景、教育背景較好的。根據台灣高等教育對碩班生的調查,碩班生學費有66.4%是藉由家中輔助。換句話來說,就算是在政府組織中財富所造成的不平等仍然沒有因為考試制度的設置而平等,反而是顯著的。另外,在這樣長久的體制下,國家像是成為一部巨大的機器、一群人之上的主顧,將強弱、財富的不平等延伸的更寬、更廣。
二、臺灣政府是否減緩了不平等或相反?
  我必須更強烈的說,台灣政府看見不平等的出現,並無加以減緩反而是助長了不平等的加深。盧梭先生,請您仔細聽聽看吧!相信您一定能明白。
(一)資本主義與全球化浪潮:
  資本主義強調追求利益最大化,強調人應該擁有私人財產。換句話來說,資本主義的核心其實就是私有制。資本主義更加擴張了對於利益與個人財產的追求。資本主義也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擴及到各個國家。台灣最早接觸資本主義可以追溯到日本殖民時期,而在美援時期則是將資本主義更擴大發展。
(二)繼承制度:
    只要符合<<民法>>規範親屬的範圍內,都可以繼承往生者的遺產。繼承制度納入法律可以說是更保障了私有制的發展。無需藉由勞動,僅因為身為親屬就得以繼承部分財產,這樣的制度不只讓社會階層變得不異流動,甚至造成停滯。繼承制度的設計不只讓下一代繼承了上一代的財產,同時也是繼承了上一代的社會地位。
(三)台灣兩極化的社會:
台灣原以中產階級為主多數,但是在近幾年來走向兩極化的趨勢。「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情況成為台灣社會的寫照。社會階層的流動與差距只有邁向愈來愈大的趨勢。政府對於此想到的做法就僅是對貧者發放補助津貼、急難救助,這些制度的設置僅是讓富者與貧者之間畫上一條線。


三、你認為,按照臺灣經驗,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的論點能否成立?
回答:

  將分述為以下兩大問題來回答:
(一)何謂臺灣經驗?
a.台灣歷史脈絡:
台灣擁有長時間的殖民背景,同時也帶入不同的文化與思想,這也造成族群之間的不僅只有在財富、強弱之間的不平等與差異,同時也在族群文化與價值上也不近相同。當被問到「你是哪裡人」就不是一個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得到的答案可能也會有許多種,我國國族認同一直是影響台灣的重要因素,故也應該是包含於臺灣經驗之中。

b.台灣產業結構的改變

 台灣產業結構原本的以農業為主,直到1980年代以工業與服務業為主的產業型態。產業型態的改變除了與科技的進步有關,同時服務業、製造業、工業的興起也意味著全球化的浪潮開始。台灣產品的出口雖然可以追溯到荷蘭殖民時期,但當時出口的大多以農作物為主,漸漸的受到工業化與全球化的進入,台灣慢慢轉向服務業與工業。
(二)是否成立?
  盧梭的論點雖然可以檢視部分的台灣現況,但難以全面討論「台灣問題」、「台灣困難」。如同上述而言,我國除了面對強弱與貧富上所造成的不平等,族群與社會融合也同樣為影響台灣的重要因素。台灣可以藉由<<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對於不平等加劇所描述來看台灣不平等的後果,卻難以認定台灣發展成現今狀況與書中所言的因素是否相同。另外,網路時代的來臨是否也會對社會造成影響,影響又會有多大,目前尚未可知。貧富所造成的不平等當然仍是現在重要的問題,但臺灣經驗與<<論人類不平等的基礎>>的寫作背景也有著些許的差異,故盧梭的論點以台灣經驗作為背景是難以成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