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期末作業



1. 若今日巧遇復活的盧梭,你將如何回答以下哲人的提問:(一)現在的臺灣是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二)臺灣政府是否減緩了不平等或相反?
盧梭對不平等的詮釋為人類受貧富、強弱而衍伸出主奴關係,而私有、法律、勞動及所得建構出現有的社會體制,也是政體的基礎。欲研究現代臺灣的平等與否,我將從基本的健康層面討論。健康為基本人權,也應為政治關懷的問題。若公民的生存狀態難以維持普遍水準,則社會的存續與權力行使將無法延續。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17年發布的健康不平等報告,所得收入、教育程度、職業類別、性別與年齡等因素造就出臺灣的健康不平等,本論題將著重於所得收入如何影響私有制下台灣公民的健康,而形成了另一種不平等。
1)健康不平等:
健康不平等之類型非研究重心,故簡易列出。
a.死亡率不平等
b.死因不平等
c.罹病率不平等
d.風險因子不平等
2)收入與健康:


上圖為不同職業收入與死亡率,可以看出收入較高的職業排序與低死亡率的排序相同。而台灣最低分位數與最高分位數的可支配所得、收入總計差距甚大,這在健康方面通常會使低收入者避免購買維持或促進健康的產品與服務,或選擇價格低廉的取代,這提高他們的健康風險。心理方面,低收入者因自覺價值與社會地位低落,無法參與社交活動。低收入與健康不佳是交互關係,產生對謀生能力的影響而形成循環,而在生存、勞動與私占所得為核心的社會下,形成了死亡不平等。因此,就健康作為指標的情況下,台灣社會並不平等,且受財富及體制影響著。
台灣社會財富配不均且難以改變,根據全球財富所得資料庫的資料顯示,台灣前10%富人掌握全台36.4%的收入。台灣政府於2018提出的稅改方案是讓富人的股利所得由最高稅率45%,降到稅率只剩26%,這使貧富差距惡化。另外,政府修改勞基法試圖保障人民勞動所得與權益,但這也沒有遏阻勞資間的剝削及主奴關係,並無實質減緩不平等。
2. 你認為,按照臺灣經驗,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的論點能否成立?
依照盧梭之言,人類的不平等是本性,而法律、私有財、官位建構出不平等的社會。在台灣經驗中,政府訂定某些法律試圖賦予公民平等的法律地位。憲法雖揭示人人平等的價值,但現實生活中正因性別、財富、權力等等相異而產生不平等的現象,因此政府才針對特殊族群立法,例如兒童、婦女、原住民、勞工等易遭受不平等的對象進行彌補與救濟。而私有財的部分,台灣為資本社會且採行私有制,私有已是不可動搖之價值,貧富形成的支配關係難以改變,貧富差距即是證明。台灣政府訂立勞資相關法律、提供經濟弱勢者的補助的這些做法,僅能暫時改善弱勢者的情況,也只滿足生而為人的個體得以追求私有,對於達成實質平等沒有太大效用。至於官職與政府,貧富、強弱及主奴關係的形成其實已經預示政治失敗,腐化既無法避免,台灣政府所能做的也只能是設法阻止,透過維持民主政體、選舉來避免專制的產生。根據上述,我認為盧梭的論點在當代台灣可以成立,無論誰掌權皆無法違背私有,而追求可行和遏止更深的社會支配關係應為不可放棄之堅持與期待。
參考資料:
「健康不平等」報告大公開:收入前三高的死亡率最低,藍領比白領高84%
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