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期末作業


(1)若今日巧遇復活的盧梭,你將如何回答以下哲人的提問:
(一)現在的臺灣是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
    我認為現今台灣的社會並非為一個平等的國家。先以自身的身分為出發點,在現今的社會中時常瀰漫著大學教育能夠脫離貧困與翻身普遍價值觀。實際上,我們可以根據許多數據看到在高等教育的背後,大學排名的出現,可說是變相的鼓勵不平等。教育確實能夠帶來平等的機會,但經常伴隨貧富與城鄉差距的問題,家境能力較好的學生所受的教育條件便可優先超越前者,如此,何能說為平等,起跑點就已經不存在了。以盧梭先生您的觀點來看,可以說是人天性的「求好」特性,在競爭環境下將優勢極大化,延續其能力使原生的不平等擴大成社會的不平等。總體來說,在社會階級複製下,無法充分流動資源分配,那含括的不平等從家庭的財富就已經開始了,影響的範圍更可以包括職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等。因此,我認為台灣並非為一個平等的社會。

(二)臺灣政府是否減緩了不平等或相反?
    如果說社會的出現是在共同生活下為確保自身利益而出現,那麼人們相互制定成立的政治社群,應該是必須能保障個人幸福實踐平等的。那麼我認為,台灣政府在上述的解釋下,有減緩不平等但並未完全落實。   
    那麼以台灣選舉制度為例,根據我國憲法第134條規定:「各種選舉,應規定婦女當選名額,其辦法以法律定之。」因此於1999年修正《地方制度法》規定地方選舉的四分之一婦女保障名額制度,確實激勵了女性參風氣,女性當選人數亦有增加,此為減緩了男女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然而,近乎於寡頭政治的台灣,大部分政治力量由一小部份社會人士所有效地掌握著。並且執政者時常透過經濟手段施加控制。以目前對資本報酬的規定上,最接近此次的稅改主要有三點平衡綜所稅及營所稅、拉近內、外資稅率差距,與改善「兩稅合一」制度。然而此次改革受益者多屬於富人,可能會拉大薪資所得差距加深不平等現象。由此,可說是台灣政府為了攏略人心的手段。政府在保證與強調救濟的同時,本為委任的政府卻呈成為主權者,豈不違背了政治的出現。
    法蘭西斯˙福山說過:「政治權力產生於經濟資源,而經濟資源又反過來產生更大的政治權力」本是宣稱保證人民,在同意權力背後的操作下,可能因利益交換而促發新的不平等。綜觀而言,台灣政府是曖昧地減緩不平等上,本身可能為了保有自身政治手段仍合理化的保證不平等。

(2)你認為,按照臺灣經驗,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的論點能否成立?
    盧梭於《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提出在自然狀態下,人實際上有著自然的不平等,受天性與本能支配,只關心是否溫飽與安全。在進入文明生活後,比較的概念出現,產生人為的不平等。習慣了依附安寧生活,開始聚集成一個組織,依法律保護,由此再也無法擺脫身上的枷鎖。法治社會的起源,破壞了原本的自由,成了富人的巧奪。換句話說,每個人都生而平等,只是為了自己利益的轉讓自由。這種轉讓成了社會契約,人們推舉菁英,最初目的為保護自己。
    以台灣的歷史經驗,確實能投射出部分盧梭的論點。文明社會的台灣,以早期的「耕者有其田」便可足夠說明政府在解決私有制的同時,鞏固了其施政的基本條件。至少在此狀況下,藉由政治的介入,以救濟的手段,國民能保有最低限度的安穩。另外,善惡的出現則體現了文明人的複雜。「人開始生活在他人的眼光裡面」,每個人都開始追求在他人眼裡站在所有人之上,台灣鼓吹炫富現象,在盧梭眼裡,可謂文明社會帶來的不幸。
    因此,我認為按照台灣經驗,盧梭的論點是能夠成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