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期末作業


題目:若今日巧遇復活的盧梭,你將如何回答以下哲人的提問:
(一)現在的臺灣是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
(二)臺灣政府是否減緩了不平等或相反?
你認為,按照臺灣經驗,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的論點能否成立?
答案(一)、(二):
現在的臺灣並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反而是相當不平等的現況充斥在台灣的社會中。原因是臺灣的社會結構逐漸趨於M型化社會,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中產階級的數量逐漸減少,逐漸向富裕和貧窮兩個極端移動。台灣的情況是中產階級不斷向下移動減少,於是,原本就富有的人越來越富有,貧窮的人則越來越貧窮,貧富差距不斷被拉大。那臺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形呢?起因是,一般薪水階級收入原地踏步,但是油價不斷地上升,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也不斷上漲,但是一旦政府下令調高基本薪資之後,物價又不斷翻倍的高漲,而子女的教育與養育成本更是令人吃不消,於是生育率也逐漸降低,邁向老年化社會,使得在社會上工作的年輕人不但要承擔自身的生活費用,還有養育小孩以及照顧年邁雙親的多項費用,雪上加霜,更加速了M型社會的形成。
但是富人的生活和消費能力以及資產卻沒有因為上述情況而有明顯的改變,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依然一家家的開,週年慶更是年年此起彼落的突破銷售量;建商則不停建造一棟棟的房屋,拼命促使投資客炒房,讓房價都不斷衝高突破天文數字,市面上則充斥著無數的空屋群,裡面無人居住,因爲供給量早已經無視且大幅超越真正的需求量,雖然根據多位投資專家以及學者表示擔憂和預估會產生所謂的「房市泡沫化」,但是說了這麼多年,也沒有真正看見任何跡象,這樣的情況也讓在社會上的新鮮人、新婚家庭、新生兒家庭、三代同堂的家庭等⋯⋯,那些真正需要買房的人卻無處可居,因為他們並不像有錢人一樣富有,即使投入了畢生的存款不吃不喝好幾年,也可能付不出頭期款,好一點的可能也只能買得起有錢人所投資炒房的一間廁所。富人仍然可以恣意揮霍錢財,窮人卻陷於永世不得翻身的循環。正因如此,臺灣社會開始出現特殊的現象——仇富,這樣的現象不但只單純反應在經濟和社會文化層面,更牽涉到政治層面,並且持續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甚至改變了部分臺灣人的意識形態,開始作出和以往不同的選擇,即使這些都是不可預測性、甚至是有些不理性的決定,他們也讓臺灣的政治真正徹底的改變、翻盤。
臺灣的政府曾經有段時間短暫的減緩了不平等,約莫是在宣布課徵了俗稱「奢侈稅」的那段時間,但是這項政策雖然曾經有些許的改善了一些不平等的現象,畢竟這項政策曾經讓仇富的人們覺得心中的不滿得到抒發,但是它並未真正改變臺灣不平等的現象,它依然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中。隨著近年臺灣在國際外交上的失勢,多家大型公司產業外移、人才不斷外流以及中方不斷施壓打擊,我國政府真正應該好好思考該如何真正改變這樣的不平等,而不是期望依靠美國的第三方力量去處理臺灣的國內問題。
答案:我認為,按照臺灣經驗,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基礎與起源》中的論點是能夠成立的。第二部份中,首先提到了私有制的出現以及確立私有制的運行如今早已普及於世上的每一個角落,奠定了人類不平等的基礎,爾後,人類開始擁有私有的財產,因為財產的多寡進而形成了富人與窮人的差別。一開始,富人為了避免被窮人或任何力量大過他的人對他的財產進行侵略、搶奪,於是他們開始創建一種保護他們的制度,將統治的權力交予所謂的「政府」,以保障他們的權利,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交出去的其實不光是統治的權力,還有自由,所以他們永遠不可能再回去真正「自然狀態」,而他們所創建的那自己為完善的制度,其實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於是在該制度運行之後開始發現其實漏洞百出、諸多不足,所以又開始修建制度,但是其根基就是個錯誤的制度,又怎麼可能藉由事後的修改程序而變成一個完好無缺的制度呢?甚至連他們認為應該保護他們的政府,在有些時候反而是回過頭侵害他們權利的人。台灣也有這樣的情形,我們常常宣布治標不治本的政策,初期不以為意,以為這樣可以改變許多存在已久的問題,而後發現該制度在真正運行的時候窒礙難行,有許多現實層面的實際問題,但是高高在上的官員們又不食人間煙火,真正了解問題的百姓卻又沒有權力可以去改變根治這一切,於是一錯再錯,執政黨與在野黨之間也只會互相攻擊彼此的政策。特別的是,執政黨與在野黨之間傾聽人民聲音的立場也常常隨著職位轉變而移轉,通常在野黨教會傾聽人民的聲音,於是在選舉的時候人民便將執政權轉交給該黨,但是在該黨從在野黨的角色轉變為執政黨時,卻又開始忽視民意,繼續做出讓人匪夷所思的政策決定,接著人民又開始懷念前一執政黨的執政政策,於是又開始在下次選舉或下下次選舉的時候選出現在的在野黨,無限巡迴,其實不過就是在爛頻果裡面挑個比較好的而已,本質都是差不多的。政府並未真正的保護人民的權益、傾聽人民的聲音,我們的制度從創建至今即使經過不斷的修改,也依然不夠完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