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期末作業


1.      若今日巧遇復活的盧梭,你將如何回答以下哲人的提問:(一)現在的臺灣是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二)臺灣政府是否減緩了不平等或相反?

() 現在的臺灣是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
不平等又可以分為很多個面向,例如經濟、居住、性別等等議題,我無法將每一個面向都一一解釋,所以想要針對「城鄉經濟」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來談論這個命題:「現在的臺灣是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想從一個非常小的點來切入,到了第二題再來談論跟這學期所學的關係。
台大教授駱明慶的〈誰是台大學生?〉(2016版本)此篇論文說起,附圖是台大學生的畢業高中前二十名排行,其中台北學校就佔九間、台中兩間、台南兩間、新竹三間、高雄三間、桃園一間,而其他縣市幾乎不在榜單上。是學生資質不足還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我想答案顯而易見。



再來一份資料是台大學生的來源分布。



(資料來源:10、表13)

以擁有多數教育資源的雙北為例,從曲線圖可以看出,分布在雙北的台大學生從1982年到2010年,皆超過50%,直到2011才低於50%,這樣的改變會在下一題來多做解釋,而我認為原因即是「繁星計畫」。


以所得來看,在2016年的平均所得當中,全國平均為648千,而最高收入平均是台北市大安區,平均所得為172.1萬,對比全台平均所得最低的台東縣長濱鄉僅有58.1萬,雖然所得的統計僅供參考用,但這樣懸殊的財富,也與台大學生的分佈有著互相呼應的正相關。
以下附圖也可看出台大學生平均家庭所得是高於全國平均的,也代表在台大的多數學生都是來自擁有中上資產的家庭。


再加上台灣現行的升學制度是以考試為導向,而考試的結果其實是可以靠著補習、家教等後天手段來補強,也就是父母有錢提供資源,讓小孩有比較優越的教育環境,就有可能得到較好的學歷。因此在這邊我們得出一個結論:

高社經地位和高學歷有著高相關度

一樣資質的學生被放到不同的教育環境,便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其他潛在台大生沒有資源能夠被發現,他們不能讀便是不公平。

() 臺灣政府是否減緩了不平等或相反?
我認為台灣政府有意圖要改變教育不平等的現況,如同「繁星計畫」就是以「高中均質、區域均衡」作為藍圖,希望減緩城鄉在教育資源上的不均衡。以這樣的遠景作為出發點,的確是充滿理想性的,也確實改變了台大學生的分布,但在我看來,這是一個蠻不負責任的政策。以下會分析此項計畫所帶的正負面影響。

誰是繁星計畫的受益者

單就「台大學生是否因為繁星計畫所以增加了畢業高中的來源」來討論。

2011年繁星計畫開始實施後,台大學生的高中總數上升了92間,能夠證明過去未出台大生的高中也因為繁星計畫,讓學生能夠利用別的升學管道進入台大就讀,也證明了此計畫能達到學生來源多元化。但這樣的多元化能夠減緩城鄉的教育差距嗎?接下來的再一份數據顯示「台大學生藉由繁星入學的分布」,仍然以台北新北市為大宗,合計占了33.71%,即使多了一個入學管道,大多機會仍然是被雙北的學生所獲得,並沒有達到真正的區域均衡。

但現實呢

在數據之外,繁星或是跨區就讀,很容易產生「階級跨界的傷痕」你的確是得到一個機會進到位階高的地方,但週遭的人社會地位都比自己高的情況下,階級比較低的人還是非常容易不適應。這是繁星計畫沒有考量到的問題,若是繁星計畫擴大,讓少數不再是少數,也許現象會減緩。

正如同盧梭提到的「即使沒有政府的干預,聲望和威權的不平等,在人與人之間,因為人們一結成社會,就不得不比較,並從他們繼續不斷的互相利用中注意到所發現的彼此間的差異。校園就是一個小型社會,同學在相處後便會發現原生家庭的社經地位高低差異,在互相比較後,社經地位低的學生就會感到不適應。繁星的確可以改變個人的生涯走向,且影響是極小且緩慢的,不過無法改變結構性的社會問題,像是貧富差距、城鄉差距。

我認為繁星計畫只是製造了一種假象,穿上理想的空殼,裹上平等的糖衣,讓人對於階級流動這件事抱持希望,但卻無法改變最根本的問題,就是「階級再製」。
所以回到問題,「臺灣政府是否減緩了不平等或相反?」我會將這題的答案定調為,政府試圖減緩不平等,也跨出了一步,但治標不治本,而且改變的幅度太小,還是撼動不了體制造成的不平等。

2.      你認為,按照臺灣經驗,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的論點能否成立?

先談臺灣經驗。如同前面提到的,不平等是環環相扣的,從財富到教育,在由學歷到權力,一切都如同註定好了的命運在一步一步進行的,階級再製
就連希望藉由教育來翻身的人們,政府也只願意提供一道窄門。尤其在一直以來都是被右派政黨統治的台灣,政府向資本主義靠攏,想要藉此改變更是不可能。

再來談論盧梭的論點。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的第一部分中,以漸進的方式講述從野蠻人彼此間的差別演化成不平等,也就是天生的差異,因為人性敗壞的結果,所以成為了社會上的不平等。力量的差異影響了貧富,而貧富又決定了強弱。

在第二部分第40段開始談到父權和繼承

父親的財產他僅只是他的財產的真正主人乃是保持其子女對他的從屬關係的紐帶。他可以根據每個子女是否經常遵從他的意志克盡孝道來決定每人所應繼承的部分。

子女們享受父親的財產,是由父親的權力移轉過來的。

私有制和家庭出現,讓私有財產能藉由家庭關係轉移,綜合起來是繼承」。這也是我在眾多論點中,最想提及的部分。由父母傳遞給子女的權力和財富,這與我第一題探討的問題有極大關連。在文中講到,私有制不是正義的,富人利用制度來行使暴力,來鞏固自身財富,且自由擴張,也說服窮人,安分守己,減少麻煩。而這樣的暴力同時也是不平等的主因,政治的角色則是是用來救濟因為私有制所原生的不平等,讓受害者的傷害降低。

我認為盧梭對於不平等的論點在台灣是可以成立的,不過他對於政治介入來改善不平等的期待,在台灣並沒有發生。

後記

明星學校不可能消失,因為只要自由競爭就必定存在,人的慾望是沒有週期性的,伴隨的爭鬥是隨時的,且是一場災難。老師上課提過:自由是建立在反抗行動中」我知曉在國家中談自由是可笑的,因為在承認國家的同時,我們變成了奴隸,但也許可以創造友善的環境,讓大家從同個起跑線開始競爭。

要做的不是「高中均質」而是「大學均質」,菁英教育以及明星學校光環從來都無法促進階級流動,考試導向的教育就是為了鞏固階級,讓階級得以再製,僵化的題型考不出學生的資質,用錢砸一砸進了補習班就能在制式的測驗中成為贏家,世世代代循環著。遊戲規則是菁英們創立的,這樣的教育—愚笨的操作方式,配上堂皇的名字,殺死了多少個第一志願。

雨一直下,水一直漲,能做的是避免淹起來;眼前有一大堆撼動不了的不正義,政治的角色就是沙包或水閘門,只能阻止它蔓延。不是根除,而是設法阻止蔓延,讓主奴關係不要成為支配性的社會關係。

我相信現實面而言,就像文本中講到的
一切事物都是這樣按照自然的順序進行著,無論這些短促而頻繁的革命結果如何,任何人都不能抱怨別人的不公正,他只能怨恨自己的過錯和不幸。

人類不平等不可能被根除,但說不定能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生活with自由、新平等,而我的推論也是趨於理想化的,仍然要談是基於兩個原因,身為人文學科,我們不認命;身而為人,反抗是本能。最後,想謝謝這堂課。給我們這個機會好好咀嚼、反芻,消化自己的每個關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