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期末作業


  1. 若今日巧遇復活的盧梭,你將如何回答以下哲人的提問:(一)現在的臺灣是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二)臺灣政府是否減緩了不平等或相反?
(一)現在的臺灣是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
  按照盧梭的敘述,現在的台灣並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更真確地說沒有一個人類社會是平等的社會,先天智能、體能就有差異,而群居生活後,又因為人類相比於其他群居的動物發展出的言語辯論將差異(也就是不平等)完全的展現了出來,而財產私有制的發明更是加深了不平等;那麼按照盧梭的觀點來看現在的台灣社會當然也不是一個平等的社會。

(二)臺灣政府是否減緩了不平等或相反?
  那麼現在的台灣政府有無採取措施減緩不平等的提問,若以工廠就地合法化為例,完全是圖利富者的政策。先前違法利用農地獲得收益的工廠,現在卻藉口無法支付土地使用權限等用地類別申請的金額,或者是搬遷的經費影響營運而能佔地合法,且政府也從強硬態度轉為消極,只要求不污染環境。
  這項政策無疑是打了政府一巴掌,先以台灣的產業結構為例: 
  由圖可知,農業和製造業的產值相差甚多,也就是說發展製造業的確能為台灣帶來更多的收入,而農業佔比的確較少,政府同意此政策的原因相當明顯,若有利於多數人,甚至是富者,即可獲得更多的政治利益。但卻罔顧了農業產值的成長,犧牲少數者、窮者的利益。
  我認為政府更大的問題在於因為相信若照顧製造業者,必能使產值提高,而帶動平均薪資成長,然而勞動生產力的增加不全然代表國民平均收入的的成長,事實上,貧富的差距只是愈來愈大,簡言之,政府真的沒有做好財產分配,彌平私有制帶來的不平等。  

  1. 你認為,按照臺灣經驗,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的論點能否成立?
  首先,根據台灣經驗討論其實就已經和盧梭所述的背景有出入了,自然而然盧梭的論點並「不能全然符合」台灣的風俗民情、時代背景,這是易見的。但是針對先天不平等、加入社會化和私有制後,強弱的不平等關係逐漸地擴大,是可以套用在台灣身上的;但如同訴諸心證一般的人類性善的呼籲,以藉此消彌不平等的論述,我認為並不是個務實的論述,而政府的樣態該如何形塑足以消彌、減緩不平等,這部分盧梭也延伸到《社會契約論》探討。
  在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第一卷第八章:三種政體原則的腐化 第三節 極端平等的精神:「在原始時代,人一出生來就都是真正平等的,但是這種平等是不能繼續下去的;社會讓人們失掉了平等,只有通過法律才能恢復平等。」,這裡的平等和盧梭所述「一開始的天生條件就有差距」不同,是因為孟德斯鳩討論的是原始時代因沒有主從關係而自由、平等,這可以呼應盧梭的主從關係加深不平等,而「強者對弱者在建構社會後,仍然會持續的剝削,而弱者也為了保全,甚至是無能為力而無法反抗」一說,能通過法律才能恢復平等的說法更務實,也更有希望,因為彌平不平等並非一蹴可及。
  而在盧梭的一些章節:「由於人類看見自己的同類受苦天生就有一種反感,從而使他為自己謀幸福的熱情受到限制。」,以及利用宗教信仰來緩解不平等的論述,他也並非全然認為人因慾望無盡而會持續加深不平等,一直以來都有一些實驗是讓黑猩猩和未受社會化的兒童觀看人類感受到痛苦的影片,實驗結果不論是黑猩猩還是人類都能展現出高度的同理心,一方面我認為這代表人類追求平等、消彌不平等的這件事並不需要太灰心,但另一方面,從受試者的身份來看,似乎因「社會化」造成冷漠和貪婪,而加深後天不平等的結果也呼之欲出,而這也是政治需要解決、救濟的問題,也呼應了盧梭所述:「人雖然也受到同樣的支配,卻認為自己有服從或反抗的自由。而人特別是因為他能意識到這種自由,因而才顯現出他的精神靈性」。
附註:網頁連結僅僅是其中一個實驗,並非我參考的資料中所有的實驗,這也表示這個問題其實都持續地受到關注,推薦書籍:辛達塔.穆克吉《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或人類學相關著作繼續探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