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1030課堂回應

人類在自然狀態下多數時刻是看不見不平等的,然而在文字出現文明化之後產生個體在行為思想上的差異,也就因為如此不平等之產生,這樣是在相同文明化途徑後的不平等,經過時間會更加深刻。

1030課堂回應

・私有制-束縛於不平等的根源




















想法:
我想世上應該沒有人對於人類的起源,包括理性、智慧、語言以及所發展的產業能夠有確定的答案或解釋,盧梭亦然;但人類脫離野蠻的進程是緩慢且循序漸進應該是無庸置疑的,其中的巧合和原因我們似乎也無從得知。但我認為,人類的數量日漸增多使得他們群聚、互相依賴或許就是使人們脫離野蠻和孤獨的原因之一吧,進而造成私有制的興起、人的不平等被擴大,幾乎所有土地、物品、牲畜都是有主人的,人甚至也成為了有主人的奴隸,辛苦勞動才勉強得以溫飽,使得他們被枷鎖束縛、插翅難飛。就像現在的世界,幾乎沒有人能夠找到一個沒有國家、村落的地方,一張小小的身分證不單單是確認身份的憑證,亦代表著我們身上繁重的鎖鏈以及不間斷的監視控制,逼著我們履行種種的義務,終身難逃。

1030課堂回應

題目:
       人如何成爲社會人
概要:
       從上面所有的論述中,盧梭證明(猜想)出:
       1,自然所造成的不平等微不足道,不平等是社會加深的,在自然狀態中統治、奴役等關係無從發生;
       2,人自身所具有的稟賦和外部恆定環境都無法促使人走向社會,除非是偶然事件集合並發揮作用。
問題:
      將自然狀態與社會狀態連接在一起的、論證命題最關鍵的一環是猜想——如何使人信服?

1030課堂回應


題目:
論為何談起源

摘要:
為何追本溯源? → 論後天所產生之差異 → 自然狀態有「奴役」情況? → 總結第一部分(承認猜測、點出無須探究之事)

提問:
盧梭要如何能確定什麼事或是情況是「偶然」產生?又該如何判斷自身的「猜測」是最貼近於「真實」的猜測?

思考:
盧梭提及完善化能力、社會美德、自然人所能稟受的其他潛在能力絕不能自己發展起來,而是要透過許多外部原因的偶然會合而成。但要如何去判定某一情況是「偶然所發生的情況」又或者是「理所當然應該發生的情況」?原始狀態中有自然運作及萬物如何生活的準則嗎?
其承認在第一部分所做之論述是透過一些猜測來當基礎,卻又不對於這些猜測做說明,只自顧自的假定了許多原始狀態的樣貌。那其該如何確信或者依據些什麼線索來使自身所假設的狀態、猜測是貼近於最原始、真實的狀態?而所謂「本性」與「真實情況」的關係又是如何?

1030課堂回應

題目:論自然與社會狀態下的差異

摘要:在自然狀態下,人即便存在天生的差異,然而對於他們來說,首先最先關心的是自身的需求。因此,並沒有所謂的情感、道德與智慧的概念。而後天經由社會化(環境、教育、習慣等)各個社會因素,則使原有稱不上影響的差異加深了不平等。
    最後,盧梭先藉由對於人自然狀態下的假設(完善化能力、社會美德),再以是否受到偶然的外部因素,進而延伸出人的相互依賴與結合,加上語言、智慧、理性等,逐漸地從野蠻人脫離的自然狀態,成為文明人的同時,也走向墮落的地步。

1030課堂回應


題目:小結及呼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摘要:
盧梭在第一部分結尾,導出重點---人在自然狀態下並無社會階級及資源不平等的概念,先天自然條件的不平等也無足輕重,因野蠻人可獨立生活,故其不會無故互相壓迫、侵佔。而後是因許多外部偶然事件,人類進入文明,才使人開始剝削人。
提問:
既然人類因偶然事件,導致盧梭口中所說的:使整個人類敗壞下去,人類開始出現不平等,那該如何解決呢?若盧梭寫作此論的目的只是描述一個既存的事實,不提出自己對於問題的解決方法,那此論根本形同廢紙一疊不是嗎?

1030課堂回應

題目:總結對自然狀態的假設與強化假設的根據

摘要

提問:我們該如何分辨天生與人為?怎麼認識天生與人為?
理由:要能正確的認識自然狀態人類的本質,是必要能分辨什麼是人的潛能。什麼是人所有得潛能?如何發現這些潛能?什麼是藉由偶然事件、語言等所成就的觀念?這些觀念的形成是有意識、無意識?

1030 課堂回應

題目:對比現代社會與原始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
摘要:儘管人擁有的天賦各自不同,但人後天環境養成的不平等造成的損害遠大於自然狀態。而盧梭將導致人類自我損害的起源歸咎於促使原始人轉變成文明人的偶然事件。
關鍵詞:環境養成、奴役關係、偶然事件
提問:盧梭將奴役關係定義為是人們相互依賴和使人們結合起來的種種互相需要形成的,原始人在情感上的需求,男女結合繁衍下一代不也是互相需要、使一人陷於不能脫離另一人而生活的狀態嗎?奴役關係的出現是否並非為偶然事件造成而是長期養成的?

10/30 課堂回應

題目:
論先天差異與後天強弱之別

摘要:
必須從自然狀態中證明,先天的差異並不會影響到後天造成的強弱之別。反之,因為教育和環境的不同,讓社會的不平等加劇了先天的差異。
提到奴役的前提是要先去定義「奴役」一詞為何,再提到「奴役」關係必須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高度依賴和結合下,而在自然狀態下便不會有此一關係存在,因為在自然狀態下,沒有共和體和私有制的出現,就不會有形成「奴役」關係的前提了。
所以所謂的不平等出現之前提,就是必然不會出現在自然狀態下,人類文明的進步,才是造就人類不幸、痛苦和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

我會將第一部份五週的文本整理出一個大主題---「人獸之別--文明」,並且分為七點來說明我從第一部分所看出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分別是:

1.技術的進化
2.感官的進化
3.人際的進化
4.意識的進化
5.溝通的進化
6.善惡的進化
7.不平等的進化

(因為與本週的發文主題不符合,所以會另外再發一篇)


10/30課堂回覆

題目:比較自然狀態的人和社會化的人的不平等
摘要:在自然狀態之下人的不平等是微小的,野蠻人生存的關係是孤獨的所以人們不需要去依賴其他人,也沒有美麗和智慧的概念,但人在經歷某些的偶然性因素(完善化能力,社會美德),開始走向社會化,這裡偶然性因素讓人理性,也使人開始敗壞,上位者開始依賴下位者的能力,奴役和依賴開始出現,加劇了人在社會的不平等.

1030課堂回應

題目:對比自然與社會中不平等的危害程度
摘要:
   自然使人孤獨而自由,社會使人依賴與敗壞。
   自然狀態下的不平等的危害極小:野蠻人過著獨立簡單的生活、沒有「美」與「德」的概念、不存在依賴與奴役,所以能感受到的不平等十分有限;但是,由於某些偶然因素(完善化能力、美德、潛力的發展)的影響,人類從自然走向了社會,本性也開始墮落、腐爛:高地位的強者需要依附低地位的弱者,慾望、奴役順應加劇,危害極大。
   不過,盧梭並沒有解釋清楚野蠻人為何得以進入社會狀態,他還等著歷史學家與哲學家用證據和推理來証實他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