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究人類社會之家庭、私有制的出現及人類最初的枷鎖
摘要:人類的共同生活使知識、技巧得以傳承,卻也招致私有觀念的出現,技術、生活品質的提升卻是人類痛苦的開端。
提問:人類何以組成家庭?私有制何以確立?私有制的概念是否發端於家庭生活?家庭生活又何以影響、改變人類社會樣態?
思考:
基於盧梭的假設,家庭的生成、維繫,源於夫妻、父母、子女共同生活的習慣、情感。然而,根據盧梭在第一部分甚或是第二部分第二段末的敘述,男女結合後、孩子有能力離開母親獨力生存後,彼此就成為了毫不相干的個體。既然如此,他們又有什麼結合成家庭的必要呢?維繫家庭的要件在於家庭成員共同生活的習慣、情感,然而,共同生活之前提既已非要,又遑論形成習慣、情感?
至於要探討私有制,我們就必須先討論私有制究竟是出現自大社會(部落、聚落)還是小社會(家庭)。試想,假設我在經歷成百上千次捕魚的艱辛、失敗後,因而發明了釣線、釣鉤,我會將這來之不易製作技術傳授給誰?是與我共同捕魚的夥伴?還是與我共同生活的家人?知識、技術的發明其實預示了私有制的必然出現,知識、技術的掌握全然在我,即便我傳授製作技術給他人又或是工具被他人掠奪,也只是私有權的擴散、移轉罷了。然而,私有制概念是否發端於家庭?倘若答案為是,那麼代表自然狀態下已有超脫「個人」私有而入「家族」私有的概念,這或許與盧梭未解答的社會何以構成有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